第870章 南疆发展(2/2)
开南大学的临时校门还是木框搭建,上头「开南书院」四字为金陵书法大家褚子昂所题,墨迹未干便被挂上门匾。石灰未干的教学楼间,传来北方口音与闽粤夹杂的讨论声。
「你说什么?这边一千亩以下田全免税?」
「对啊,还明文写了十年有效!我祖父在秀州两千亩地早交到要死,如今来这边倒成了小户……」
数名来自苏州与湖州的旧士族子弟站在山脚,打量着这片尚未开垦完的学宫与丘陵。中年者则已经着手画地为田,动辄开口谈千亩之租。
他们之中,不乏去年在江南因《田税法》而被迫分田、贱售土地的「退隐地主」——现在,看到岭南「千亩免税、万亩才罚」的条款,无异于看到重新积累土地的机会。
在伶仃洋的潮声中,一艘艘来自三佛齐、天竺与蒲甘的商船正缓缓驶入新设的香港市舶司港区。这座新城尚未完工,却早已吸引无数眼光。
一艘来自爪哇的满载香料帆船刚靠港。几位身着回教长衫的商人一边下货一边大笑:「这里果然是天堂——进口不抽税,出口还能退税,我们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开明』的朝廷了!」
港埠主事官林子诚正主持首批进出口货品登记。
「香港特港」之名在内部早已传开。这里的进口免税、出口退税,是目前泉州与上海都没有的政策红利。几家泉州船商当场将转运点由厦门改至香港,并私下组建了「南海商行」,准备长期经营。
「小地方,未来可能比上海滩还热。」
——来自明州的商人陈瑞祥如是说。
香港市舶司的吏员此时正紧张地核对货单、监秤、盖章,手忙脚乱。他抬头看了一眼长长的船队,目光掠过天竺人、高棉人、占人、广府商贾、潮州包头商人……他忽然意识到,这港口,也许将来会比泉州还大。
而远处,一队装甲整齐的巡港水兵,正巡查码头与仓库,旁边修筑中的「市贸办」大楼上挂着「香港退税处理中心」的牌子,一名来自明华大学的统计系大一学生正在架设早期报关计算盘与户籍记录点。
江南各地,此时也已暗潮汹涌。
湖州老宅的王家宗主召集家族族人密会:「我们已在端州肇庆府买下三百亩红泥荒地,算不得田,但照此法,也能免税起步……如今要做的,就是找人落籍、招佃耕田……」
「王老爷,您不是痛骂那女首相削地主骨肉吗?」
「说归说,地不会说谎——我们王家要活,得靠地活。」
开南书院首批支教师资,由明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带队。他站在讲台上,满头大汗,。
他缓缓地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天可度,地可量,南人志气不可量。」
课后,一名来自惠州的学生走上前说:「张先生,我读得不多。但我想学做帐房,将来能帮乡里管田租……我们这里的地,也该种出比北地更好的稻。」
张仲民一愣,笑了:「能这样想,你已经是这新大学的根骨。」
然政策之下,风浪未止。
国会内的反对声音依然持续,一些来自江南本土的大户代表担心岭南优惠过多,可能导致「资本南移」「税基流失」。
财务部已经接到第一批商税退税的报表,内阁成员在国会预算席上低声议论。
「今年岭南不见得能收税,却要投钱修港建路、养学校。」
「可你不见那些地主、商人、青年都往哪里去了?」
「这条路,是要钱的……但这光景,我们好像第一次真看到『新国』不只是从北伐来的。」
「千亩免税,万亩方课,这是鼓励财阀另起炉灶!」杭州众议员柳文泽严词质疑。
但方梦华在内阁答辩中,只简单留下一句:「你们所谓的本土,难道不是从前人的移民筑起来的吗?若江南之成功不过是地利与祖荫,那么,我们要在岭南再造一次江南。」
是的,南方那片曾被视为「狗都不去」的瘴疠地,如今,竟成了通往世界的门扉。
震旦大学正式寄出第一批「开南支教录用通知」。王伯庠、叶颙赫然在列——他们都将赴岭南任助教两年,作为偏榜新进士的义务实习期。
而在一处港口边,陆宏毅静静望向南方。
广州,正在召唤他。而他,也知道那里没有燕京的耳目,更没有金陵的阴影。
一场新的博弈,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