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曹操教作诗(1/2)
讲述了自己对诗歌的总的认知之后,曹操又讲解了作诗的一些基本技巧。
可能是在来到这个时空时已然经过了培训,所以他并没有讲述魏晋乐府诗的创作技巧,而是着重描述了作诗时,意趣类的注意事项。
比如作诗切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毛病。
但魏武帝就是魏武帝,绝不是那种站在讲案后空谈的主儿。
“我要带着他们实地走走,诗作都为有感而发,枯坐此间不过是作些无病呻吟的句子而已。”
可能是被他的风采所折服,海鲤闻言立马点头赞同道:“没错,作诗,尤其是刚刚学作诗的时候,最好要有身临其境的观感才能作出好诗来。”
很快,弘毅塾全体师生齐齐出动,全都朝城外去了,一路上不知引来多少好奇的目光。
一众人等来到东城门外。
虽然经过劝农,但此刻江淮地区的春耕并没有真正开始,江淮地区的春耕一般集中在清明前后,所以现在的东城外因为寒冷,一片凋敝荒芜的景象。
曹操负手站立于田亩之间,看着眼前的一马平川道:“眼前景象萧瑟,你们能不能口占一句诗作或者联想到前人的诗作?”
这句话是对一众学童说的。
这是引发大家开动脑筋,学会思考了。
可一帮子学童都是跟曹操刚见一面,似乎害怕在陌生人面前丢脸,生怕自己说错了,于是全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没人开口。
曹操笑道:“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这句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以山谷狂风为刀锋,宣告了草木的集体死刑,还真就蛮适合冬春之交田地肃杀的景象。
有了他打样儿,一众学童也终于明白念出来的诗应该是往哪靠了。
薛甲秀第一个举手道:“曹,曹夫子!”
曹操经过刚刚在弘毅塾的观察,早知道举手是什么意思了,他微眯双眼看向薛甲秀:“你说!”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曹操闻言连连点头赞道:“善,很好,不错。”
说完转头小声对陈凡三人道:“这是何人所写?甚善。”
海鲤和郑应昌两人愕然看着曹操。
这人给他两的感觉是那种肚子里装着绝大经纶之人,可问出来的问题却又如此无知。
陈凡一头汗解释道:“这是唐代王维所作《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好在曹操听完后并没有深究“细柳营”是什么,只是点了点头道:“这个姓王之人所作之诗,‘疾’字如鹰隼俯冲之速,‘轻’字若马蹄借雪之滑,二字尽得物理之妙。这小童念诵的两句,不着一色而万象俱现!上善。”
听完曹操对王维的评价,虽然不理解这位怎么不认识王维,但他超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是折服了海鲤与郑应昌。
郑应昌道:“这位曹夫子说得好,摩诘此作,犹带骆宾王《从军行》气骨。”“风劲角弓鸣”开篇如箭离弦,继承了初唐边塞诗的雄健之风,但以“将军猎渭城”将视角从战场转向猎场,开创了盛唐贵族游猎的新美学范式。”
“尤其是刚刚甲秀念的那两句,千年以降,描写冬日初春草木凋敝之象,无超其右者。”
曹操和夫子们的交谈,自然传到了一众学童们的耳朵里。
有些思维稍稍滞后的,现在也明白,原来曹夫子并不是让他们描写田野中的景色,而是让他们描写“凋敝”。
这下子,一众学童的思维立刻被打开,纷纷举起手来。
曹操看向学童,盯着那个举手最高,胸脯挺得最高的家伙道:“就那个,五大三粗的那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