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元日唱和(2/2)
芦菔煨熟软于酥。
老夫自笑穷乡客,
醉插梅花便当符。
“好!”
徐述这诗一出,众人齐声叫好,就连刚刚与杨廷选一桌,一直微笑淡然的几人也点了点头,出口称赞了两句。
陈凡虽然不开口,但其实也是趁着这机会赶紧学习作诗。
慢慢品味之下,他也算是稍稍有了点头绪。
徐述这首诗相比于之前,其实水平跟海鲤差不了多少。
那为什么他的这首诗众人齐齐叫好呢?
在陈凡看来,海鲤的诗写的是思乡之情,是比较偏向于个人情感的。
在这种节日,很少有人能跟他产生共鸣。
但徐述这首诗就不一样了,那种以梅花代替桃符,体现的是文人那种桀骜不驯的叛逆,放在另一个时空中,有个词能很好形容他的这首诗……逼格。
在场的大多都是读过书的,读书人最是清高,这种桀骜不驯,有着叛逆潇洒精神的诗句是最让在座之人喜欢的,这些人当然要叫好。
“依我看,小石公此诗应是消寒会第一了!”这时,县丞笑着对杨廷选建议道。
“没错!”
“小石公曾叔祖的诗,那可是在庐山勒石以记的,论作诗,在海陵还没有人能跟徐家相提并论啊!”
……
众人口中的徐岱,是徐述先祖工部侍郎徐嵩的同父异母弟弟。
其人精于数术而不求闻达,泽被桑梓而名鲜外传,这人是个科技学大牛,《淮扬水利图说》礼记载他创“四孔分沙闸”,解决了咸潮倒灌盐场的问题。
“以漕渠束淮,以高堰导黄”策略,比潘季驯【蓄清刷黄】理论还早。
另一个时空中,现代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其为“东亚最杰出的工程数学家”。
但这个人同样精通诗文,至今五老峰上还刻着“云生函谷雨,算测海门潮。乙卯秋徐岱”的石刻。
就在一众海陵官绅吹捧着徐述之时,突然有人哈哈大笑道:“徐家虽然是世代簪缨,人才无数,但观小石公诗文气象,恐怕已然名不副实啦!”
刚刚还和谐无比的厢房内,此刻突然安静的落针可闻。
不一会儿,人们从惊讶中醒来,面面相觑,互相打听道:“此人是谁?”
“说话竟如此猖狂?”
“不认识啊,听他的口音是扬州人。”
这时徐述尴尬站起,朝着说话那人拱手一揖道:“才发现是精舍先生到了,在下失礼,班门弄斧了。”
众人闻言,顿时哗然一片。
海鲤嘿嘿一笑,在陈凡耳边道:“这可是个厉害角色,扬州陆弼,字君弼,号无从道人,扬州词坛盟主,其人写得诗词,清理婉约、融史入词,与当朝吴国伦等人并称江南七子。”
“噗!”陈凡口中茶水差点一口喷了出来,江南七子?怎么不是江南七怪?
不过对方这么狂,必然是有狂的资本。
杨廷选笑着对众人道:“精舍先生与门下弟子同往湖广游学,今日才到海陵,我便邀请他们在海陵小住一日。”
他的话刚刚说话,徐述便客气道:“精舍先生能与我等一道参加消寒会,实在是海陵幸事,我才疏学浅,贻笑大方,还请精舍先生也作诗一首,让我等揣摩学习一二。”
嘿嘿,徐述这老小子,别看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实则心里不服气的很,这是架秧子叠BUFF呢。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海陵士人们可不管你陆弼名气多大,名气再大,你也来一首。
陆弼抚须看着众人,微微一笑却不说话。
这时,他身边一人站起道:“小小海陵,又怎需我师亲自出手……”
这人说到这,拱手朝陆弼躬身道:“学生方于鲁愿代老师吟诗一首!”
“方于鲁!”
有人面色一变,惊呼出声。
陈凡疑惑看向海鲤,海鲤耸了耸肩:“我也不认识。”
一旁的徐述皱眉道:“方于鲁是陆弼的学生,上一科乡试第十二名,扬州有名的才子,还是扬州出名的大商贾。”
只见方于鲁走出席间,踱步沉思,来到窗口远眺,正看见光孝律寺的飞檐。
他突然微微一笑:
雪压东岳不见山,蒲团冷对佛灯闲。
僧家也贴宜春字,墨汁还掺金箔斑。
众人闻诗齐齐哗然。
就连杨廷选此刻也不由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