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五十二章 罗成和罗士信是同一个人?

第三百五十二章 罗成和罗士信是同一个人?(2/2)

目录

在小说中,罗成家世显赫,出身高贵,相貌英俊潇洒,性格孤傲高冷,凭借精湛的枪法和高强的武艺,得到了“冷面寒枪”的称号。

然而,罗成并不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之中,其原型被普遍认为是隋末唐初的少年英雄罗士信。

罗士信出生于公元603年,隋文帝时期,是齐州历城(今SD省JN市历城区)人。不过,他并非小说中所描述的身世显贵。根据史书记载,他忠厚耿直,少年时期便勇力过人。史书对其少年时期的英雄事迹还有详细记录。

隋炀帝执政时期,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611年,山东与河南等地发生特大水灾,淹没30余县,民众生活更加困苦。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王薄在长白山正式举行起义。隋朝大将张须陀奉命征讨。

罗士信趁此机会见到张须陀,并请求从军征战,当时他年仅14岁。不过这里有个争议:此事发生在公元613年,按此计算,罗士信当时应为10岁,但文献资料却记载为14岁。

无论如何,在张须陀眼中,罗士信还只是个毛头小子,连穿戴盔甲的力气都没有,又何谈上阵打仗。为了证明自己,罗士信当面穿上了两副盔甲,并且还能身挂长剑飞身上马。

隋唐时期,铁甲的重量一般在28~35公斤之间,罗士信一次身穿两副,至少负重56公斤,即便如此,他还能非常灵活地行动,可见这位14岁的少年有着怎样的体魄。张须陀也因此对罗士信的表现赞赏有加,随即令其出征。

不久,张须陀与敌军在北水开战。罗士信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不像14岁少年所为。对方刚刚列阵,他便挺身而出,一时间数人倒地,其中还有一人被他摘掉头颅。

为了威慑敌军,罗士信居然把敌人的头颅抛向空中,然后用长矛将空中的头颅插住,随后手握插着脑袋的长矛在敌方阵前行走,吓得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张须陀见状,趁机发起进攻,最终大破敌军。罗士信杀敌还有一个习惯:每杀一人,都要割下对方的鼻子,战后以鼻子的数量报取军功。

他也因此成为了张须陀手下的头牌战将,每一场战斗都有他与张须陀共同冲锋的身影。隋炀帝为了一睹二人的风采,还命画师画出了二人战斗的场面。

次年,卢明月率领叛军一路南下,直入驻鄂,并屯兵于郊外。随后,卢明月驻营30余个,兵力十分雄厚。张须陀再次奉命平叛。然而,此次战斗并不顺利。

他与对方对峙10余日后,粮草已尽,于是准备假意退兵,若敌方追击,再设下伏兵进行偷袭。然而,这项任务太过危险,无人敢于领命,最后还是罗士信和秦叔宝挺身而出。

随后,张须陀按照计划撤军,罗士信与秦叔宝各带千余人马隐藏于芦苇丛中。

卢明月果然率军追击。待卢明月大军走远后,罗士信和秦叔宝立即向其大营发起进攻,并各自斩杀敌军无数。最后,在贼军大乱之际,他们放火烧毁了30多处营垒。

卢明月得到消息后,立即撤回,张须陀则抓住机会进行反击,最终大败敌军,斩敌无数。卢明月仅带领几百骑兵逃走。罗士信和秦叔宝无疑是此战的最大功臣。

两年后,名将张须陀不幸战死。罗士信辗转多处,先是改投裴仁基麾下,然后又随裴仁基于公元617年归附李密。之后,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罗士信被俘,但王世充善待并重用他。

然而,王世充是个喜新厌旧之人,在彻底打败李密并获得更多将领后,便不再重视罗士信,甚至还夺走了他的战马,送给了侄子。于是,罗士信便于公元619年率领1000余人归附唐朝。

唐朝建立之初,王世充的势力范围在洛阳周边,相当于控制了运河中枢,是唐朝统一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由李世民统兵向王世充发起了进攻。

交战期间,罗士信将王世充的儿子王玄应刺落马下,并险些将其杀掉,但因对方救援及时,未能成功。

罗士信随后又对千金堡进行围攻。在千金堡的战役中,罗士信并未强攻,而是让100多人假冒百姓,怀抱婴儿,然后趁夜去到千金堡城外传递虚假信息。这些怀抱婴儿的百姓诈称是由洛阳而来投靠罗士信的,却在途中没有见到唐军的营寨,结果找错了地方,来到了千金堡城外。

城内守军听到婴儿的哭声后,果真以为他们是逃难的百姓,于是对他们的讨论深信不疑,以为罗士信已经带兵撤离,所以决定趁此机会进行追击。然而,此时的千金堡周围已被罗士信布置妥当。守军刚一开城,就被袭击。

罗士信则趁机冲破城北,将守军屠杀殆尽。王世充的防线也因此彻底崩塌。18岁的罗士信因功受封绛州总管、谭伯公。

一年后,明水城被自称汉东王的刘黑闼猛攻。李世民率军救援,三次皆被阻挡。罗士信于是再次领军,带领200士兵突入城内进行守城。

然而,面对刘黑闼的猛烈进攻,他依然无力抵抗。外围的唐军也无法进行增援,罗士信最终失手被俘。但他面对刘黑闼的招降,宁死不屈,最终被刘黑闼杀害,年仅23岁。

——“罗成和罗士信居然是同一个人的嘛,小说里不是两个人吗。”

——“可惜了,看隋唐演义的时候,罗成被陷害,死的时候我失声痛哭。”

——“长得帅,有钱有家室,还有本事,这妥妥的天命之子,可惜,那个时候最不缺的就是天命之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