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罗成和罗士信是同一个人?(1/2)
在政治方面,慕容恪对前燕政权极为忠诚,从始至终没有半点僭越的想法。在慕容俊执政的第359年,慕容俊自知身患重病且时日不多。
他唯一担心的是太子慕容暐,因为在慕容俊执政后期,前燕内部已存在非常严重的矛盾,党争问题也特别激烈。
而且,慕容俊临终时,前燕外部还有东晋和前秦两大对手,他们一直虎视眈眈。此时的太子慕容暐年仅9岁,根本无法有效处理朝政。
慕容俊于是召见慕容恪,说道:“秦晋两国尚未平定,太子年幼,我有意效仿宋宣公,希望将国事托付给你。”
对于慕容俊的这一决定,有人猜测这是他对慕容恪的试探,但个人认为他对慕容恪还是相当信任的。因为在与慕容恪的对话中,他刻意提到了宋宣公。
宋宣公在临终之前,遇到的问题与慕容俊几乎一样:储君年幼,无力执政。于是他对弟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之通义也。”
意思是说,将王位传给弟弟是符合道义的。所以他把王位传给了宋穆公。但更重要的是,宋穆公在保证了国家的发展之后,为了感恩宋宣公的恩情和信任,最终又把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
慕容俊提到宋宣公,其用意应该是先把皇位传给慕容恪,等到国家全面稳定之后,再把皇位还给慕容暐。他的委托是非常真诚的,他通过宋宣公的故事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信任,相信慕容恪能够更好地发展前燕,并相信他将来能把皇位传给儿子。
如果慕容俊没有提及宋宣公,不表达这份信任,那确实有些试探之意。
然而,慕容恪对慕容俊的决定坚决拒绝,表示:“陛下既然相信我能承担安定天下的重任,也应该相信我能更好地辅佐少主。”慕容俊听后非常高兴。慕容恪便在慕容俊去世之后总揽朝政。
太师慕舆根战功显赫,但对首席辅政大臣慕容恪的地位不满,企图通过搅乱朝政除掉慕容恪。
他首先试图撺掇慕容恪夺位,制造皇帝与慕容恪之间的不信任。但慕容恪并未上当,直接拒绝了慕舆根的提议,并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诚。
此计未果后,慕舆根又试图离间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向太后谎称慕容恪等人准备谋反,建议太后诛杀慕容恪等人。但太后依然听从了皇帝的劝阻。
有人曾建议杀死慕舆根,但慕容恪考虑大局,认为皇帝刚死,此举对政权的稳定非常不利,于是选择忍耐。
然而,之后的慕舆根居然力劝皇帝和太后放弃中原地区,还都旧城。慕容恪得知后忍无可忍,于是密奏其罪状,并派人将慕舆根及其党羽全部诛杀。
此事更加说明了慕容恪的忠诚。他可以忍受慕舆根的各种陷害,但绝不能让慕舆根祸国殃民。如果皇帝听从他的建议,就意味着前燕放弃对关键资源的控制,而且会被视为退缩和软弱的表现,前燕的威望和国际地位将会严重下降,其他国家就会趁机对前燕进行军事侵略。所以,慕容恪杀死慕舆根是对前燕政权的极大保护。
此后,慕容恪出入任何地方都只有一名随从,身边从不增添卫士,就是为了证明他对皇权的忠诚。甚至在他病重之时,他依然担心慕容暐手中没有实权而深感忧虑。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军事能力、政治水平,还是自身的人品,慕容恪的综合素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绝对堪称顶尖,几乎没有任何污点。
然而,如果硬要在他身上寻找瑕疵,那就是与高句丽战争时的行为。
当时,慕容恪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突袭了高句丽的国都丸都城,并在攻克之后烧毁了高句丽王宫。
正在前线的高句丽国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回援,并把慕容恪的军队团团包围。但慕容恪却表现得丝毫不慌。
因为在攻占丸都城时,慕容恪不仅绑架了国王的母亲,甚至还挖出了国王父亲的尸体。所以在被高句丽大军围困时,慕容恪便以此作为筹码逼迫高句丽国王让步。
在当时的战争策略中,绑架敌人的父母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意在迫使敌人投降或做出某种让步。
但在注重孝道和崇拜祖先的文化中,这种行为会被视为极其严重的冒犯,尤其是挖人祖坟,在道德伦理上更是极端且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慕容恪的这一行为确实有损道德形象。但在充满杀戮与邪恶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他的综合素质已经算是非常不错。
“历史真是的罗成竟然是隋唐最年轻的英雄好汉,十四岁就已经是战场猛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的历史原型并不逊色于小说的描写。在小说中,他有着“冷面憨腔”的称号,而在现实中,他是隋末唐初最年轻的英雄。
14岁时,他就能负重100多斤飞身上马,且智勇双全。年仅十八岁时,他便因功受封唐朝的至高爵位。此人便是隋末唐初的少年猛将罗士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