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 第372章 你们死,我孔家才能活

第372章 你们死,我孔家才能活(2/2)

目录

这时,陆羽也从大殿内快步走出。

陆羽可不像孔讷那般吓得魂飞魄散,这皇宫对他来说,都快成第二个家了。

更不用说洛阳新都,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可都是他监督修建的,恐怕全天下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洛阳新都和这座皇宫了。

“孔家完了,一切都完了。

一步退,步步退,退到如今,我孔家还是完了。”

孔讷吓得失魂落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忽然,一道身影从他眼前走过。

孔讷顿时回过神来,意识到了什么,连忙伸手抓住陆羽宽大的袖袍,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急切地说道:“先生,先生,此事求您千万帮帮我孔家。

我孔家之前在数次事务中,也是遵从陛下旨意的,这次实在不知究竟做错了什么,触怒了龙颜。

还请先生救我们一救,我孔家定不会忘记先生今日的恩情。”

陆羽转过身,同情地看了这位下一代衍圣公一眼。

换做平时,以这位世家子弟的见识,应当能看出刚才那只是计策,可朱元璋的杀气太重,把他吓成了这副模样。

陆羽招了招手,孔讷立刻凑上前。

陆羽说道:“那你们孔家得帮我一件事,此事若能办成,孔家依旧还是天下文人心中的圣人之家,孔孟之道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一切听先生的。”

孔讷目光一亮。

这一刻他隐约察觉到有些不对劲,但孔家现在还有别的选择吗?

即便眼前的陆羽和那位朱天子是在算计他们,又能怎样?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若是在王朝末年,孔家或许还能联合朝中大臣联名上书,以臣子的权力对抗皇权,可如今是开国初期。

碰上的还是出身农民阶层的朱元璋,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先生所言,我孔家必将照办。”

孔讷目光坚定,再次说道。

“很好。”

陆羽拍了拍孔讷的肩膀,“这才是聪明人。”

他就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往往只说半句话,对方就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轻松又省心。

能让他省下不少精力。

陆羽俯下身,凑近孔讷,轻声细语地说着。

孔讷听着听着,瞳孔微微收缩,仿佛内心经历了一场八级地震。

他越听越震惊。

瞬间明白了朱天子和眼前这位国子学祭酒、实学开创者两人的意图。

孔讷面露苦涩,深知即便知晓了一切,也无力改变什么,最终无奈妥协道:“一切都听先生您的。”

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孔讷最后还是接受了现实。

“嗯。”

陆羽再次点头。

聪明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就不会做蠢事。

古往今来,与傻子或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合作,即便计划看似天衣无缝,最后也常弄巧成拙。

他可不想让自己的事变成那样。

随后,两人一前一后离开了武英殿。

出了皇宫,孔讷面色还算平静。

可一上马车,脸色瞬间大变,满脸愤愤不平,紧握着拳头低声咒骂:“好你个陆羽,国子学祭酒,我孔家与你势不两立!

灭我孔孟之道,此心不死,我孔家定与你斗到底!”

嘴上虽这么说。

他还是不自然地看了一眼面前的车夫以及马车附近孔家的下人。

各世家之间向来会互派探子潜入对方内部,这么多年来,各大家族对此都心知肚明。

一般家族子弟或许不清楚。

但他孔讷作为孔家下一任家主、指定的衍圣公,又怎会不知。

从他的预想来看,一旦消息传出,到了孔府,那些与孔家有往来的商人怕是一夜之间就会离开。

虽然中间隔了几个时辰,但一直暗中观察的孔讷还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传出去,都传出去。

你们若不钻进这个圈套,我孔家又怎能安然无恙?

尚书大人们,此事可怪不得我孔讷,怪不得我孔家。

世间之事本就是你死我活,你们不死,我孔家又怎能存活?”

孔讷眼中闪过一丝狠辣,右手再次紧紧握住拳头。

他缓缓抬头,看着今晚格外圆亮的月亮,重新闭上双眼,心中感慨:时代变了,实学兴起,又有陆羽这等逆天之人。

自大明开国五年以来,天下文人的局面将与前朝大不相同。

而孔家唯有紧跟这位国子学祭酒和陛下的步伐,才能在这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

“诸位同僚,还有朝堂上的叔伯们,这一杯酒,就当是我向你们赔礼道歉了。”

孔讷说着,倒了一杯清酒,酒水沿着杯沿缓缓流下,划出一条笔直的线。

就在白日里陆羽提出计划的那一刻,孔讷就已然明白这一切。

……

刘府。

“当真,精妙绝伦。”

吏部尚书刘淞抚掌大笑。

今日大堂之内。

除了礼部尚书朱梦炎,其他几部尚书都在场。

众人也都知晓了孔讷在皇宫内的情况。

虽不知具体发生何事,但从孔讷的反应能看出,衍圣公北孔这一派总算不再当缩头乌龟,事情正按他们预期发展。

坐在主位上的礼部尚书刘淞面带微笑。

“等衍圣公山东孔家的人,与陆羽的国子学实学拼死争斗,最后得利的便是我们了。”

“哈哈哈哈,刘尚书此计天下无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隔岸观火,离得远自然不会被殃及池鱼。”

“哪怕事后陛下反应过来,只要找不到证据,我们往后退几步。”

“就能收获这一次的胜利果实。”

兵部尚书赵俊微微点头,捋着山羊胡,眯着眼睛。

一副笑里藏刀的模样。

其余几部尚书也纷纷附和,对此次计策大多表示夸赞。

“实学算什么东西,也能与孔孟之道相媲美?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从此以后,读书学问也该分出个高低贵贱。”

“若是连这些沾染俗气的教学都能登上台面,那我们这些读书人又算什么?”

他们自己人知道自己的事。

他们这些人,文不能抬,武不能扛。

除了对文章钻研颇深,其他方面确实比不上实学能利国、利民、让百姓有业。

正因如此,他们才耗费心机,势必要将实学赶出去,即便赶不走,也一定要让它成为手中的工具,壮大他们的权力。

“同僚们,接着看,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好戏。”

“这一次,哪怕不能让这位朝堂新贵一蹶不振,也要打压打压他的风头,让他知道,谁才是大明朝堂的主导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