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勋爵九转制(2/2)
可朱元璋哪容这些人反对,当即横眉冷目,怒眼瞪去道:“三思!还三思什么?军政腐败至此,尔等竟不羞愧?抑或是,你们还想维持这腐败军制,从中捞取好处?”
这下子,众人哑口无言了。
谁敢反对,就是不思进取,就是纵容手下霸凌军户,从而攫取利益。
这口锅扣下来,谁还敢反对?
“这府募结合的军制,既可解决军饷不足的难题,又能为我大明充足兵力,或是解决当下腐败军政的破解之法……”
眼看武将们不敢反对,朱元璋冷哼一声,将军制改革的大略方针细细说明,毕竟陆羽也只给了个大致纲要,具体细节尚待商洽。
最后,他看向了徐达道:“天德,此事便交由你主理,咱会让太子从旁辅佐,至于其他人,若有合适意见,也可向魏国公建言,总之,大家群策群力,务要将这军制改革做好!”
虽说朱元璋命众人群策群力,可打从武英殿出去,众武将们闷头便跑,再顾不上这军制改革,原因倒很简单,这得罪全体军将的事,能不沾就不沾,免得日后招一身臊。
到最后,就只有徐达一人担上这重任了。
徐达心里苦,此刻刚从武英殿出来,他正自朝宫门口去,心中仍在揣测朱元璋刚刚的吩咐。
将卫所取消,改由府募结合的兵制,同时将卫所军户下发至乡镇村落……
这改革之彻底,着实令人咋舌。
如此庞杂繁复的改革,徐达一时也理不清头绪。
他心下烦闷,不住暗自呢喃:“上位是怎么的,好端端怎想着改革军制了……莫非是因为我前段日子跟他说的办军校之事!”
正自呢喃着,徐达忽地一愣,脑中闪现精光。
军校,改革军制,这两者都很有可能同出于一人之手。
想到这里,他加快脚步,走出宫门。
上了马车,他二话不说便直吩咐道:“去妙云那里!”
……
改革军制所涉范围颇广,饶是徐达已在军中混迹大半辈子,也要费尽心力才能整理出个方案来。
数日之后,他便将这方案送到朱元璋跟前。
武英殿中,朱元璋看着那厚达数十页的奏折,不住点头。
“勋爵九转制?我大明军功封赏,分勋、爵二位。”
“勋分九等,参照秦时军功封赏,其勋位降等继承……”
“爵非五等,依前唐爵位旧例,又依继袭与否,分加开国与不加开国。加开国爵,世袭罔替;不加开国爵位,降等袭爵……”
“凡受勋爵封赏,见官不拜,免徭役,赏实封邑……”
徐达送上的这份奏折,详细规定了大明的征兵标准、养兵模式,更有军功封赏的具体规格。
看起来,这全新军制像是将大秦的军功爵制度和大唐的府兵制度相结合,如此繁复周到,倒也像是下了番苦心。
朱元璋看得极是满意,连连点头:“果真还是天德有法子啊!”
徐达倒是满脸羞愧:“说来惭愧,这军制中多项举措,乃是承他人指点,方有所得。”
“哦?”
朱元璋眉头微一挑动,立时笑了起来:“是你那好女婿吧?”
“陛下圣明!”徐达赶忙拱手。
他在猜出军改乃陆羽提议后,当然得去请教,翁婿俩商量了好半天,才大致得出军改的具体条例,而后,徐达又花了几天时间整合细化,才得出这最终的方案。
“天德,既然这新军制是你拟定的,那改革之事也都交给你了!”随即朱元璋向徐达下命令道。
闻言,徐达顿时苦着个脸道:“陛下,这新军制虽然不错,但若是想实施起来,恐怕有些困难!”显然他是意有所指。
武将这边虽然对军制改革虽也有怨言,可毕竟卫所腐败在先,而且军制改革也有惠及武勋之处,想来他们不敢提意见。
但文官这边不同,裁撤的卫所兵下乡,必定会抢夺士绅的权力,同时还扩大了武将的权力,而文官的基本盘都是士绅,他们能同意才怪呢!
“你是说那些文官吧!他们会同意的!”朱元璋慢慢说道。
这让徐达有些莫名,什么时候这群文官那么好说话了。
对此,朱元璋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咱打算在各乡镇加设乡官,大乡乡令为从八品,中乡乡令正九品,下乡乡令从九品,大乡和中乡还加设主簿一人,品秩较乡令再低一级。”
“妙啊!如此一来,我大明数以万计乡镇,岂不多了万余个官位?就算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不同意,但也不敢明目反对,不然他们身后的读书人都会撕了他们的。”听到这话,徐达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道。
“天德你说得不错,所以军改,设置乡官之事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乡官的设立,不仅让朝廷的手直接伸到乡村基层,彻底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改变了皇权不下乡的局面,而且还能安置裁撤下来的老卒,实现文武的平衡。
明面上,这些乡官比那些老卒的官位大,但实际上,这些老卒都带着勋位的,双方算得上是平起平坐,如此既相互制约又通力合作,定能治理好地方乡镇。
“陛下圣明!”徐达当即说道。
翌日朝会,朱元璋先是以卫所之事直接发难,武将们连忙站出来请罪,这让一旁的文官看着开心极了,文武向来不对付,武将受难,他们能不高兴吗?
说完这个,朱元璋便说出了军制改革之事,最后,直接宣布道:“从即日起,取消各地卫所,改府兵、募兵兼具,各地卫所驻留老兵,俱都下发乡镇,用以维持地方秩序!”
这话一出,文官们彻底坐不住了,原本他们还在看武将的笑话,没想到陛下竟然把猜测的卫所兵下放到乡村,岂不是要和他们夺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