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痛打高棉(2/2)
消息传入金边宫城,宰相伽那跋摩几欲痛哭流涕。他已经在城中安排了焚宫殉国的火油,准备与帝国共亡。如今一纸停战,却让高棉保住了「一息尚存」的资格。
而远在谅州督军的苏耶跋摩二世,听闻南线败报与明军止步,却陷入更深层的矛盾。他终于明白:大明可覆国于旦夕,却不急于灭国,这并非仁义之举,而是统御之术。
金边的天空恢复宁静,只是那火烧过的墙垣与断裂的佛像仍昭示着过去那个高棉帝国的终焉。新一轮的秩序已然铺展,而主导这场风暴终结的,不是剑与血,而是一纸密令、一场提前布局的王者算计。
粤南国不再前进,交趾故地尚未稳固,而天下的棋局,才刚刚落下中盘的子。
谅州西南,绵密山林与湿重云雾间,明军与高棉两军隔山对峙。十九师与二十三师驻扎于古驿重关,寒气未散,旌旗猎猎,尽是杀气。
丁朝佐立于崖上,远眺敌阵,心中澎湃。自从参军以来,历经大小数役,然皆非主力,未立赫赫战功。如今终得一战之机,且敌为高棉国主苏耶跋摩亲率,若能斩将搴旗,破其王军,必可名动一方,封侯有望。
然他心中火热,旁侧杨勍却沉静如水。此人素来机谋深沉、行事审慎,虽年轻却为吕师囊倚重。数日前便已细查高棉军形,立一「断指之策」:
「苏耶跋摩分兵三路,中路自泸江北上,两翼斜出,如爪攫敌。然其国兵虽众,整肃不齐,若我等贸然分兵应敌,便入其计;不若集中我军精锐,先断其中军一指,则两翼不战自溃!」
此策一出,军议沸腾。
「若能破其御驾,擒其国主,高棉必震!」丁朝佐拍案赞成,「我十九师愿为先锋!」
「二十三师亦当与兄共进。」杨勍微笑应和。
翌日拂晓,云开星沈之时,两军动。
丁朝佐亲率火铳兵团、狼筅步兵于山口设伏;杨勍则领骑兵绕至东南侧林间,拟断高棉中军退路。双方约定以火光为号,一击致命。
巳时过半,高棉中军甫进谷地,火炮齐鸣,千丈山间轰然震响。丁朝佐一声令下,火铳兵团列阵山坡,齐射火网,如雷如雨。高棉军阵前混乱,战象受惊,践踏自军。狼筅兵趁势冲入,以长器拦象割带,乱中取首,如入无人之境。
正值混战,东南林间突起喊声,杨勍率骑兵直插敌腹,铁骑如风,斩旗破营,直逼苏耶跋摩帅帐。高棉国主亲披战袍,登象欲督战,却不料象腿中弹,倾倒于地,士卒惊呼「王已死矣」,军心大乱。
苏耶跋摩身被护卫救走,血染王袍,逃入密林,从此再不见踪影。丁朝佐率兵直捣帅帐,缴获金印玉玺、战鼓帅旌,一时声威大震。
高棉东西两翼闻中军溃败,不战而退,草草收兵。明军追击至清化山口,止步不进,依梦华令不涉交趾腹地,稳守不扩。
大捷告成,丁朝佐帐前树起缴获旌旗,上书三字:
「斩王战」。
杨勍望之,却低声道:「王未死,只溃耳。此战虽胜,然高棉未灭,将有余波。不可骄也。」
丁朝佐大笑:「但愿余波不及我,今朝只记旌旗之功!」
营中将士皆欢呼,前耻尽雪,北路谅州之战,名留青史。而远在金边,风云亦将因之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