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归义非唐 > 第389章 黄天当立

第389章 黄天当立(1/2)

目录

“放!”

“嘭嘭嘭——”

陇西河谷内,王式所率大军还在强攻陇西壁垒,而此时距离朝廷发布《讨刘继隆制》不过才二十五日。

这么短的时间里,任谁都想不到,作为牵制凉州、兰州的重要力量,朔方镇仅在二十五日的时间里便宣告覆灭。

节度使周宝、平夏部军使李思恭不知所踪,朔方四州仅存盐州。

战前有镇内、外镇一万七千兵马的朔方镇,如今仅存二千州兵。

更为关键的在于,刘继隆仅草草休整了两日,便亲率兵马,包围了萧关。

“狗鼠的周宝,这么多兵马竟然连半个月都守不住!”

萧关城楼前,朱邪赤心忍不住谩骂周宝,而站在他身旁的朱邪翼圣则是目光死盯着城外。

萧关位于清水河谷北部的川台地,此地地势为东西高,中间低的黄土沟壑地形。

萧关依靠西边的黄土山岭,地势居高临下,面前就是川台地的河谷平原。

此处平原东西宽八里,南北长二百里。

放在开元年间,此地不受战事袭扰,数万百姓在此开垦十数万亩耕地,也不过占据清水河谷平原一角罢了。

若是有足够人口,开垦上百万亩耕地也并不困难。

只可惜后来侵占河陇,萧关以北、盐州以西成了吐蕃人的草场,原州百姓也大多死于强征民夫和战争中。

如此膏腴之地,便成了无人耕种的草场。

若非刘继隆收复陇右,加上关中粮价骤涨,此地也不会迎来百姓。

不过随着朝廷决定征讨刘继隆,萧关外几个村落纷纷被强行迁走,便是春耕播种的作物也被大火焚毁。

留下来的,唯有那被焚毁的几个村落,以及那抛荒不久的数千亩耕地。

此刻的陇右军,在刘继隆的率领下,于昨日会师并驻扎此处。

他们驻扎的地方在此处河谷中间,左侧三里外就是萧关城,右侧则是清水河。

兴许后世的这里是黄土一片,但此时的这里仍旧绿水青山,清水河都宽达七八丈,足够浇灌数十万亩耕地。

“唏律律……”

“都小心些,萧关那边盯牢,南边的塘骑放远些!”

营盘内,数千马步兵及数千精骑驻扎此处,却无民夫跟随,显得十分怪异。

都尉、别将们都在指挥扩修营盘,显然几日后还会有数量更多的兵马抵达此处。

陇右军的将士在谈天说地,有的人在追忆阵没的同袍,还有的人在念叨家乡的妻儿。

这种情况下,牙帐里的刘继隆也得到了一则好消息。

“节帅,曹茂派人禀告,灵武三县已经投降,灵州全境尽归我陇右之手。”

“眼下灵州有七千多降卒,这些降卒应该怎么处置?”

从成纪北部撤至萧关的斛斯光正在禀告军情,坐在主位的刘继隆则是在观看面前那三尺长宽的沙盘。

听见斛斯光询问,刘继隆没有着急处置这些降卒,而是询问道:“我军折损了多少弟兄和马匹?”

闻言,斛斯光目光看向自己身后,他身后站着李阳春、高述二人。

二人本该从吏,但眼下战事爆发,他们只能以军吏身份随从作战。

不止是他们,几乎是第一批毕业的临州学子皆是如此。

“回节帅……”李阳春显然更为用心,因此当斛斯光目光看来,他便立即回答道:

“我军先后经历八场战事,精骑阵没一千七百四十六人,马步兵阵没二千三百五十七人,伤残退役者九百五十二人。”

“军马折损二千九百五十二匹,乘马折损四千四百六十一匹,另缴获四千四百二十三匹突厥马,仅有一千二百三十九匹可作军马,余下皆乘马。”

“除此以外,凉州、兰州等镇折损州、屯兵七百九十七人,民夫阵没一千七百六十五人,致残七百二十四人。”

一场战事,陇右折损战兵五千余五十五人,折损州屯兵及民夫三千三百余四人,另折损军马乘马无数,缴获的马匹,根本不足以填补军马、乘马的死伤。

战事便是如此,一场战事下来,多年积攒便消耗大半。

“我军缴获几何?”刘继隆目光看向李阳春,李阳春则是看向高述。

高述闻言则是对刘继隆作揖道:“节帅,我军收复三州九县,所获人口不少于七万,粮食近三十七万石,另有现钱七万四千余贯,绢帛香料等折色二十万贯。”

“缴获军械甲胄一万四千余套,宅院屋舍不可计数。”

“此外,朔方镇的马场中尚有五百七十二匹军马,两千余匹乘马和近万的挽马、耕牛。”

“挽马已然留下,曹参军正在组织民夫运送粮草前来,耕牛则是均分给了当地百姓,用于耕作。”

“除灵武、保静、怀远三县外,其余诸县豪强均作乱被除,获公田三十余万亩。”

高述回答结束,而其中的豪强作乱被除,实际上也就是刘继隆示意的抄家罢了。

若非灵武三县投降,这三县的豪强、军将也会遭到抄家。

但如今不抄家,不代表日后不会抄家。

唯有把土地均分给朔方百姓,朔方百姓才会支持陇右和朝廷对抗。

讲什么均平天下之类的都是屁话,百姓只看谁给了他们好处,谁让他们过得舒服。

朝廷对朔方百姓的政策不算太狠,因为朔方毕竟是边镇,若是动乱,容易给旁人可乘之机。

但即便如此,朔方百姓也过得并不好,土地兼并的风并不仅仅存在于关内,更存在于边境。

那些军将侵占的田亩不在少数,甚至比豪强还多,所以灵武三县虽然归属陇右,但当地的土地兼并依旧存在,百姓对陇右都护府,远不如其他几个州县百姓来得“忠心”。

“传令给曹茂,降卒之中,凡属汉家,皆与其家眷一同发往甘州。”

“再传令给义山,令他亲自走一趟甘州,传信给张淮深,以这批人口换取河西军马。”

“若是西域战事不急,且先调些许精骑助我。”

刘继隆向来不会放过任何资源,尤其是汉人的人口资源。

灵州的七千多降卒里,属于汉人的大概不到三千人,加上许多又是禁军,估计是没有家眷可以迁徙。

算下来,会被迁徙的人口也不过五六千人。

这五六千人,应该能为陇右补充不少军马,让陇右致胜的骑兵恢复战前数量。

当然,如果张淮深没有征讨焉耆、龟兹,愿意出骑兵助他,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末将领命!”

斛斯光作揖应下,高述与李阳春也将刘继隆的吩咐记了下来。

待到他们应下,刘继隆才说起抚恤的事情。

“此次缴获钱粮财货,尽数折钱,以五成犒赏普通兵卒,二成犒赏伙长及以上将官,余下三成归府库。”

“阵没将领,发三倍军饷为抚恤,普通兵卒发一百贯为抚恤,民夫每人发五十贯为抚恤。”

刘继隆话音落下,李阳春和高述正在记载的笔锋不免一歪,而斛斯光也忍不住道:“节帅,这是否太多了?”

收复朔方后,他们所得到的缴获价值都不足六十万贯,又仅收入三成进入府库。

可以说,此战缴获除去那些马匹和宅院,都护府只能得到十几万贯钱粮,而抚恤一项便近八十万贯。

眼下府衙中的钱财,确实还有很多,但也经不起这么消耗。

真按照这个标准发下去,斛斯光估计再打两个月,他们就先垮了。

“抚恤不可能马虎,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若是连抚恤都抠抠搜搜,如何让弟兄们信服?”

“此役俘获钱粮不多,乃是因为关内道地广人稀,而如今我军屯兵于萧关,不管是收复泾原,亦或者南下收复秦陇、西川,都将俘获甚多,不必担心。”

关内道确实很穷,最富裕的也就是灵武三县,但由于对方投降,加上刘继隆想要向诸州县豪强树立榜样,故此才没有抄家对方。

不然以灵武三县的豪强实力,抄出个二三十万贯都不出奇。

更何况此次死伤甚众,主要还是党项与沙陀、朔方精骑确实难缠。

如今三支精骑已经覆灭两支,仅剩躲在萧关中的沙陀精骑,那自然就不必担心了。

凉州与兰州的安全已经无虞,距离秋收也不过还有两个半月。

秋收之前,自己得想办法拿下秦州才行。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斛斯光,继续说道:

“谍子盯紧秦州境内情况,若是王式回援,立即告知我。”

“末将领命!”斛斯光应下,随后带着李阳春几人走出。

半个时辰后,抚恤金的消息便传遍了军营,原本还有许多担忧的将士都重振了信心,精神面貌骤变强硬。

与此同时,刘继隆亲率六千精骑与五千马步兵将萧关包围的消息,也迅速传往了关中、秦陇等处。

从萧关一路南下,不管走哪条路,都有至少五六座关隘、城池所阻挡。

因此除了位于前线的萧关、方渠、平高等处外,余下的城池关隘并没有什么骚乱的迹象。

不过对于官员们来说,刘继隆二十三日拿下朔方的速度,还是令众人不免忐忑起来。

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刘继隆并未攻打萧关,亦或者南下平高,而是在萧关外休整了起来。

时间走入七月,季节也转入秋季。

朝廷从关东、河东等地再度征调两万兵马驰援西线,而西线上的陇右军和官军数量,也继而来到了陇右战兵及州屯兵九万,官军战兵十三万左右。

若是等关东的两万援兵抵达西线,那官军将恢复到十五万大军,比开战前少了不少。

这种情况下,半个月前长安发出的抄没与陇右有关商贾的令旨也传往了各州。

在这其中,距离长安不过九百余里的曹州,自然也得到了消息。

秋老虎还在河南道发作,旱情与洪涝在个别州县,显得格外强势,河南道徒增十余万流民。

冤句县外,数千流民蹲在墙角,眼巴巴的看着城门及城门。

大唐的三辰旗与五色旗正在飘扬,但却没有一粒米粥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