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2/2)
缅北的各种工厂正在大规模生产核裂变电站,用于满足越来越多的电力需求。
他下一个阶段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研究出可控核聚变技术。
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此时国外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这也是他的导师能申请到课题和经费的原因,国家也不想错过未来的能源革命技术。
1986年,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t-15装置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磁场强度达3.5特斯拉,等离子体电流1.5a,验证了超导磁体在核聚变中的可行性。
t-15是全球首个采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这为未来的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超导设计奠定基础。
同年,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试验堆)实现了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0.3秒),首次接近“三重乘积”(密度x温度x约束时间)的聚变点火条件。
并且它们还启动氚燃料注入系统测试,这为未来的氘-氚聚变实验铺好了路。
另外也是在1986年,欧洲的jet(欧洲联合环)通过中性束注入(nbi)加热技术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延长至10秒,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15(q=1为能量收支平衡)。
以上是磁约束取得的重大进展,惯性约束方面也不少。
1986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nova激光器实现氘-氚靶丸的200倍压缩密度(100g/),验证惯性约束聚变的物理可行性。
激光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至15%,为后续国家点火装置(nif)设计提供数据。
日本方面
大阪大学gekkoxii于1986年完成升级,激光能量输出达10千焦耳,开展高速成像技术捕捉靶丸内爆过程。
并且在1985年美苏首脑会谈后,1986年正式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前期设计,目标联合开发可控聚变技术。
参与国有美国、苏联、欧洲、日本
王建昆做出的ns方程的通解在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上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因此他觉得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郎骏建是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的,他的毕业分配选择挺多的,不过他觉得还是在大学里更好一些,另外学历也可以刷得更高一些。
此时的他在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了。
原本在高中时就参与或者主导编写的多款软件,已经在星耀集团的推广下,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
专利费用或者是买断费用就让他成为了百万富翁了,并且今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他在大学里参与了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一开始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在王建昆的特别关照以及他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带领团队了。
他那个作业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基本没有什么前辈大佬,有也是在为国家保密项目服务。
因此他本科毕业可以直博,并且已经申请好了课题。
是星耀电子与国内某部门联合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
星耀电子的120纳米芯片制程已经可以做出有一定智能程度的ai芯片了。
郎骏建也从王建昆那得到了很多关于脑神经方面的研究技术。
因此他的直博课题就是仿照脑神经的结构,设计出类脑ai芯片。
在这个课题上,王建昆虽然通过超能力判断出硅基的芯片性能上限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弱人工智能都很难发展成功。
不过在研究硅基ai芯片时,相应的电路结构以及一些软件是可以在后续的碳基芯片和光量子芯片上起作用的。
电子技术的发展最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一些前置研究不走一遍的话,后续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而不得不进行补课。
因此虽然发展有限,王建昆还是授意星耀电子投资这类项目,并让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帮忙流片。
方贵华是材料系的,他在此前的几年里,帮助王建昆做了很多辅助研究,主要是帮忙测算由智子设计,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出来的一些新材料。
并且在学习上也非常刻苦,成绩一直是系里的第一名。
因此在大二时,就被导师推荐到超导材料的研究课题组参与研究工作。
王建昆也时不时的为他提供一些关于高温超导甚至常温超导的一些研究思路。
在他的帮助下,本科期间做的几个课题就已经取得了导师的看重。
目前他们所已经完成了某种超导转变温度60k的铜基超导的研制。
这个温度在国际上公开的资料上都是非常领先的。
方贵华是那种材料的主要实验人员,并且在机理分析方面有特别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他的导师也认为他今后在超导研究上能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因此即使是中科院某大佬极力邀请,他的导师也不想放手,让他继续留校读博,参与超导材料研究。
目前他们制造的那种铜基超导材料,在某些尖端领域已经在进行应用了,虽然运行成本还非常昂贵,但是为某些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王建昆还是压着技术输出的速度的,不然常温超导此时都能提供。
也是考虑到此时国家还比较弱小,现在拿出这种技术来,只会让外国先享受到技术的红利,自身得到的好处并不会太多。
胡春明跟方贵华的经历类似,他是化学系的,加入到了石墨烯的制备研究工作中了。
王建昆对制备技术其实没多少研究,此前的那些超级石墨烯电池都是直接用超能力合成的,常规的制造研究虽然已经在缅北基地组织了人进行研究,但是进展还不是很大。
目前也只能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出直径不超过2厘米的单层或多层石墨烯片。
这个尺寸的石墨烯片用来工业应用还是小了点,但是进行试验研究还是足够了。
王建昆打算等胡春明正式开始研究生生涯时,再将相应的技术通过启发式的引导传递到国内。
当然他所在的课题组也是独立取得了某些成果的,已经能用自行设计的设备,制造出多层的,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石墨烯片。
程明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在本科期间参与了某些重大水利工程。
此时的他虽然临近毕业,但是还跟着导师在京津高铁线路选址的工地上忙活着。
他也选择继续留在学校,跟着导师能参与到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中。
不仅学历能得到提升,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的全面,比某建设局的工作会好不少。
另外还有好几位同县考来bj的,他们基本都选择走出学校,接受工作分配。
这个时候能分到的工作就比前三界的学生差不少了,文科专业基本很难进入部委了,理科专业则要看哪个方面,还得看个人的科研能力。
王建昆对他们就不怎么熟悉了,只是偶尔在同乡会上跟他们简单的聊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