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建立紧密关系(2/2)
这就不是分田到户的作用了,毕竟个人积极性的提升是有限度的,很多人即使每天都下田劳作,仅有的几亩地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但是施加化肥后,产量就能持续保持高产了。
这是好的一方面。
不好的一方面,之前他还没想到,但是听完全解阵高层列举的sl方面的问题,他也终于反应过来,东大其实也是有类似的问题的。
在引进这些技术时,美西方的音像制品等也在谋求能自由进入。
所以东大的音像制品里,盗版,走私和某些渠道进来的美西方产品越来越多。
这个趋势似乎还越来越严重了。
想到这,不由得让他有些焦虑。
虽然国内的宣传口和文化口并没有松口,但是美西方的炮弹还是打进来了。
并且他们还不好出手处理。
如果煞有介事的出台某些管理规定比如禁止观看美西方电影和报刊杂志,那么势必会影响此时与对方的关系。
毕竟靠着美国及其盟友们的市场和技术,让国内的经济发展处于快车道上了。
一旦紧急刹车,国内很多发展到半途的项目肯定受影响,产生的损失不可估量。
想到这他就头疼,不过既然已经得到提醒,那么肯定有解决办法的。
这几天的洽谈,总体来说还是非常融洽的。
全解阵方面对于他们提出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非常感兴趣,几位高层已经初步同意,接下来就是双方在部门的牵头下组织会谈,将具体的条款一条条的拟定并给双方审阅了。
现在听完两个专业的专家组的汇报,他觉得似乎找到了某些克制美西方的方法了。
比如全解阵的某些技术,比起美西方还要先进很多。
虽然其技术来源还存在疑点。
但是不影响他们引进到国内。
毕竟实打实的好处可以先吃到嘴里,至于更深层次的内情,可以容后再慢慢发掘。
打定主意后,他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去实地考察下。
于是接下来的一周。
这名带队前来的领导,逐个考察即将要引进的项目。
在gy钢铁城,他见到了专家们说的“闪速炼铁”炉。
这种炉子确实跟传统的高炉大不一样,他仔细的看了小半天,初略的估算了下单台炼铁炉的炼铁速度,确实是跟专家说的那样,非常的快。
炼成的纯铁他还亲自用工具取了点出来,然后浇筑成纪念铁牌。
稍加打磨,这些纯铁牌就银光闪闪跟白银似的。
作为某种见证,这些铁牌他让人做了密封处理,准备带回国向某些领导展示一下。
在炼钢连铸车间,长达3公里的生产线轰隆作响。
纯铁从“闪速炼铁”炉内源源不断的涌出,然后进入精炼炉。
经过精炼调整后的合金钢,从精炼炉内倒出。
进入到不同的生产线,去生产不同的材料。
有直径半米甚至更粗的无缝钢管,有单根长达150米的钢轨,有各种不同厚度,不同幅宽的板材。
这些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都相当的高,生产线上的人员相较于国内来说低得可怜。
可是看着沿着生产线快速移动的各种钢铁制品,就知道生产效率高国内好几个等级。
他还特地去了对方的铁矿石产地去看了看。
通行的工作人员特地取了某些铁矿样品去查看含铁率。
确实是比较低,在35%左右。
这样的铁矿在国内有很多,开采成本也比较低。
相比于全解阵的这种炼铁工艺,此前引进的日本钢铁技术,并且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的宝钢,就显得比较差劲了。
为了供应宝钢铁矿石,国内还必须去澳大利亚采购含铁率60%以上的精铁矿砂。
这些精铁矿砂的成本可不低,整个宝钢的生产线技术虽然先进,效率比国内的那些老旧钢铁厂高不少,但是加上其他成本,其实没低多少。
也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不错,是江海汇聚的地方,是今后钢铁使用量排在全国前列的地方,所以必须有这么一座以环保和效率优先的大型钢铁厂存在。
考察完成后,他带着全体成员安全的回到国内。
首先就是各出访人员向各自的部门进行汇报,将某些商谈出来的草案给领导过目。
然后再组织专家进行全面的评审。
在技术引进方面,国内打算引进全解阵的闪速炼铁成套设备和技术,某些款式的精炼炉和连轧连铸设备,还有闪速炼铜成套设备和技术。
至于高速铁路,国内打算参考全解阵方面的做法,先修建一段120公里左右的实验性铁路。
经过多轮会议,最终决定这条试验性铁路就选择建在bj和天津之间。
设计的最高时速达到400公里。
全解阵派出工程师团队到国内进行线路选址考察,这个时间预计是2个月完成。
在这期间,中方选派的铁路建设团队将接受全解阵方面的各种培训比如强夯机,大型吊机,盾构机,架桥机等工程设备的使用。
建设的总工期设定为3年,主要是前期的土建工程比较耗时,国内的工程车辆特别是挖掘机,推土机和大卡车还是太少了。
工地太多,能分配到京津高铁项目上的就不是很多了。
因此土建工程就几乎耗费1年半的时间。
完成土建工程的期间,中方同步进行京广线,京九线,京沈线,京西线的选址定线工作。
然后再根据京津线修建时获得的经验和技术,择机修建那四条高铁线路。
除了铁路修建技术,各种工程设备的制造技术也会进行引进,高速铁路列车的制造技术,全解阵也答应在完成一定的采购量后进行全套转移到国内。
1987年6月1号,东大和全解阵达成了一致,双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