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苍龙号大型运载火箭制造成功,择机(2/2)
核心级是3级火箭。
第一级和第二级用的都是液氧+煤油燃料,第三级是液氧+液氢燃料。
核心级发动机:
第一级:4台甘高(缅北山脉)级发动机,推力2,800kn(海平面),燃烧时间320秒。
第二级:3台甘高发动机,推力820kn(真空),燃烧时间210秒。
第三级:1台敏金(缅北山脉)发动机,推力120kn(真空),燃烧时间600秒,还有4台姿态发动机,推力5.2kn,用于姿态控制。
第一级直径4.8米,第二级直径3.6米,第三级直径3.6米。
起飞质量约750吨。
运载能力:
低地球轨道(leo):20吨。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6.1吨。
另外还有苍龙ii号和苍龙iii号。
苍龙ii号是捆绑了两台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型号。
苍龙iii号在ii号的基础上,第三级将试用核发动机,执行深空探测器的发射任务。
另外还有“霸王龙”号,其发动机采用的是跟苍龙号同级的,只是它的造型很特殊。
上面的第二级采用6台发动机,并且是可以多次启动,能进行姿态调整的,第三级可以视任务的不同选择是否加装。
霸王龙级主要是底部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它们将测试平台化,并会进行回收测试。
如果回收测试成功,今后将执行超大型航天器比如大型空间站,月球登陆器,太阳探测器,冥王星探测器等等的发射任务。
设计工作在他和智子的不断参与提示下,只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
此时发动机制造工厂也经过紧张的施工后完成。
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用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常规方法,制造甘高火箭发动机和敏金火箭发动机。
虽然是高大上的航天用火箭发动机,但是制造用的设备还是离不开车铣刨磨焊等基本工艺。
在大型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加持下,大尺寸的超级燃料泵一体成型。
5轴机床能将经过3万吨水压机锻压后的钛合金钢胚,提供一次装夹就能全部位置的车铣工作。
这样的5轴机床,省去了多次装夹导致的误差。
高达3.6万次每秒转速的刀头,能在其余4轴的转动下,从不同角度,完成工件的加工工作。
如果是采用3轴或者4轴机床加工这种复杂曲面的工件,加工时间可能要长达2个多月。
但是在这种特制的5轴数控加工中心里,工件装夹完成后,设备就能日夜不停的工作,只需短短的3天就能完成。
王建昆为了加快火箭的制造速度,动用超能力制造了20多台这种5轴数控加工中心。
一个个钛合金,铝合金的胚料进去,短则1小时,多则3天,一个个加工完成的工件就被机械臂夹持出来或者传送带传送出来。
加工完成后的零件被测试人员取走,到高精密测量室去进行全方位的测量。
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制造,总共8台甘高发动机,2台敏金发动机被制造出来了。
王建昆让测试团队各取1台,去已经经过升级改造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去进行测试。
另外的7台甘高发动机和1台敏金发动机,则被送到位于仰光的火箭制造厂,去进行第一枚火箭的组织工作。
此时的仰光火箭制造厂,在3千多工程人员的协力下完成了。
整个制造厂分成3个大型车间。
它们分别负责第1级到第3级火箭的组装工作。
火箭铝合金外壳,整流罩和燃料箱是在马高的大型箱体制造厂制造的,那里有王建昆帮忙制造的大尺寸弯板机,全自由度3维折弯机,碳纤维成型机等专业设备。
这些设备都是参考了美苏两国的火箭制造厂的,然后让智子进行自动化改造,并在精度上尽可能的提升。
在86年8月1号,苍龙号火箭的13级铝合金壳体,内部燃料储存箱,耐低温管道,燃料泵,发动机,整流罩都全部运输到位。
仰光火箭制造厂即刻开始了组装工作。
由于在制造阶段,用到的设备都是精度极高的,制造完成后,各种检测手段也确保了这些零部件的尺寸都在设计公差范围内。
智子甚至专门设计了一套公差组合模拟程序,工厂的工程师和设计人员能根据实时更新制造出来的工件尺寸误差,调整下一工序或者后续工件的公差,以此来抵消公差累积导致最后组装完成后,火箭的主体公差超标。
在各种零部件运输到仰光工厂进行火箭组装工作时,发动机试车台也传来了好消息。
两款发动机都达到了设计目标,并且燃烧测试后,冗余量还超出好多。
为此王建昆在第3批发动机制造时,更改了一些冗余设计,给发动机和燃料泵再次减重。
就这样,火箭一边组装,新的不同设计的发动机不断的被制造出来。
这些前几批的发动机都陆续的进行测试,为今后的更多型号的火箭做好动力储备。
到了1985年9月1号,第一枚苍龙i号火箭在仰光火箭制造厂完成了组装工作。
航天研究所所长宋裕民激动的在电话里跟王建昆汇报。
在宋裕民分享的视野里,王建昆也看到了真实的苍龙i号火箭。
可能是在室内的原因。
苍龙i号看起了格外的大。
此时它被竖立起来,做静态测试。
青色涂装的它,在洁白明亮的厂房内格外的亮眼。
它就跟真正的苍龙一般,随时准备飞上天空。
静态测试非常重要,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月。
期间用纯水模拟了火箭燃料,对火箭进行了燃料加载测试。
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后,它已经完全具备了发射能力。
于是王建昆将情况通报给航天工作领导小组,让他们商定具体的发射日期。
王建昆为他们提供了9月25号,9月28号和9月30号这3天的不同时段供他们选择。
这3天是天气预报和天体运动等数据结合之后,测算得到的比较适合发射的时间窗口。
航天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轮讨论,并报全解阵所有中高层人员知悉后,决定将时间定在9月25号。
虽然最好是在9月30号,全解阵组建的新政府成立2周年的时候发射成功最好。
但是大家都怕第一次发射这种大型运载火箭遭遇失败,从而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最终的发射日期还是定在最早的9月25号那天的下午3点10分。